【48812】民间至爱黄花鱼
江浙滨海地区对黄鱼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至爱。在青岛,大黄鱼与小黄鱼被统称做黄花鱼。
大的为大黄花,小的为小黄花。尽管从学术含义来讲,巨细黄鱼并非一个鱼种,可是许多青岛人仍是习气将这两种鱼归为“一家子”。
中国人吃黄花鱼的文字记载,最早能够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:吴王阖闾与东夷人作战,两边粮草殆尽之时,遽然看到海上有一片“金色”,原来是黄花鱼渔汛。吴军捞起烹鱼,而东夷人却一条都没捕到,饥饿之下,只能屈服。后来吴王发现黄鱼脑袋中的两颗白石,便予之取名石首鱼。
实际上,许多年里,尤其是小黄花鱼对错常有群众基础的一种家常鱼。明代姑苏戏剧我们尤侗从前写过:
讲的便是曩昔姑苏有端午吃黄花鱼的风俗。所以啊,这种心爱好吃的鱼不仅在滨海遭到追捧,到了讲究精美、以河鲜为尊的江南,也是鼎鼎遭到喜爱的。
如果在青岛评选上桌率最高的一种鱼,小黄花鱼肯定是没有悬念的前三甲。小黄花鱼具有超强的亲和力,可油炸、可红烧、可化成鱼泥做馅料。炸小黄花鱼是食堂中常见的一道菜,一般炸得焦香酥脆,看着中规中矩,泛着“妈妈滋味”的亲和力。许多青岛人家将小黄花红烧,黄花鱼被洗净码好,用葱姜蒜爆锅,烹上料酒和酱油后添汤,再把小黄鱼放入锅中,用小火咕嘟到汤汁粘稠,鱼汤拌米饭被奉作最神仙的一种吃法,米饭被鱼的美味粒粒包裹,好像比吃鱼肉更有滋味。
宁波的“咸齑大汤”则是江浙包邮区对黄花鱼的最高礼遇,先将黄鱼用猪油微煎,然后冲汤撒入雪菜,直到汤白味浓出锅。吃时先喝汤,再吃鱼肉,最终嘬骨头,用宁波的人的话,便是很“飘”。
在青岛,鱼饺子可谓家喻户晓,其间黄花鱼馅还热衷于包成饺子。散文家梁实秋在其文会集,对这种饺子以“顶精美”称之,一个“顶”字确立了黄花鱼饺子在水饺界的江湖位置。“黄花鱼面”也是这几年很盛行的一种网红小面,必定要用小黄花鱼才有其小巧有致的滋味。这种小黄花鱼要很用心肠去骨,取两片肉,将鱼骨和鱼头熬汤后下面,然后将煎过的鱼肉放入其间,汤、面、鱼俱鲜。青岛的小黄花鱼干则是许多老饕的独爱下酒菜和女孩钟情的零食,鱼爽性、鲜、香,价格也很合算,甚至在民间盛行。
不管南边仍是北方,男女青年订亲的风俗可谓一地一俗,而订亲聘礼上却都少不了六条相同的分量的“黄花鱼”,这其间的含义,也是显而易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