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冻经济鱼系列

民国时期的一根“大黄鱼”拿到现在大概能值多少人民币?

发布时间:2024-02-15 栏目:冷冻经济鱼系列

  自打有了人类,有了所谓的社会行为,就开始有了交易,而各种各样的东西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。

  从早期用自然产物作为货币,到后来人为制造货币,再到有了银票、纸币等过程,经历了几千年。

  但是,到了民国时候,也许是受到局势的影响,出现了黄金产物“大黄鱼”,手里有它,当时才能心中不慌。

  这就要说一说当时的局势问题了。民国时期,也正是战乱四起,朝不保夕的时间。

  全国各地,稍微有些势力的都可以“划地称王”,都打着拯救大众的旗号,而每一个有点权利的人都想着印发自己的货币。

  当时,还有很多国外交易,又涉及到外币,就导致内外货币都十分混乱,而且货币价值也无法统一。

  于是,后来就产生了用黄金作为原材料,打造而成的“黄鱼”。当然,因为需求不同,也有大小之分。

  为什么在民国时期,纸币与“黄鱼”的受欢迎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,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。

  几百块的纸币可能都买不到一袋米,买不了一只鸡,这在当时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。

  而“黄鱼”则不同,黄金的价值基本是确定的,不会出现贬值的现象,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想尽办法把纸币换成黄金,这样才更加保险。

  说得直白一点,纸币的价值是人为赋予的,说它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,是受人控制的,而且纸币也是人为制造的,受到的干预更多。

  而且黄金不是某个国家独有的,是全世界通行的,不存在一定的差异,价值也是全世界公认的,不是某一方说了算。

  在珠宝行业、科研工作中,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物以稀为贵,黄金的价值就显得很“尊贵”。

  黄金还是一种十分稳定的金属元素,除了王水,黄金几乎不会被腐蚀,也几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。

  因此,黄金会被用作首饰的制作,既美观又能保值,还能代代相传。这就无疑为黄金又添加了一份价值。

  民国时期流行起来的“黄鱼”,在当时,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?这就需要用其他物品来进行衡量了。

  在民国时期,文化人士的收入还是颇为乐观的,所以能成为一名老师,可以说是衣食无忧是没问题的。这也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文化人都还十分体面的原因,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,教育与文化还是受到重视的。

  而当时鲁迅先生,因为在北京教书,举家搬迁,他用三根“大黄鱼”买下了一座四合院。“大黄鱼”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。

  而“小黄鱼”因重量轻一点,价值稍低,按照民国时期生活水平估算,一条“小黄鱼”几乎满足一家三口一年的开销。

  民国时期,很多人都想尽办法,把纸币换成“黄鱼”,因为大家都明白纸币越来越不值钱。

  但是,“黄鱼”是一种不方便携带的东西,只能想办法藏起来,以备不时之需。甚至还会因为有“黄鱼”而被当地势力盯上,需要财力支持时,不得不贡献出去。

  所以,很多大户人家都是悄悄进行交易,然后把“黄鱼”藏起来,把财富留给后人。如果真的能坚持过了那段时期,后人可完全靠这些财富重新东山再起。

  “黄鱼”的交易,也是有利可图的,精明的商人看准时机,可以从中狠赚一笔差价,有很多人因为这样的交易,在那个时期发了财。

  不过,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,看着别人赚钱,自己也学着做,不懂其中奥秘,也导致很多人把偌大家业赔个精光。

  曾经慌乱不堪的年代早已结束,如今国泰民安,如果家里有珍藏,且存下来的“黄鱼”,那可真是稀罕物件。

  黄金的价格这些年是一路看涨的,这几年,每克稳定在三百多到四百多左右。不考虑“大黄鱼”黄金纯度的问题,按照克数进行简单估算。

  当然,这只是单纯考虑黄金的价格。如果考虑历史文物价值,那就不止这个价钱了。

  这样看来,三条“大黄鱼”现在虽然买不了一个北京的“四合院”。但是换一辆车或者在小一点的城市付个房子的首付,可能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。

  如果,老一辈真的经历这么长时间,还能为后辈留下这么大的财富,那真的是要好好珍藏。

  “大黄鱼”应该算是为了应对民国时期的形势,出现的产物。但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有“真金白银”交易的方式,所以想来也并不奇怪。

  而今流传下来的“大黄鱼”,更多的是具有收藏价值,当然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财富,后辈要更加珍惜。

  不过依然是那句话,万事有利有弊,后人可能会因为”大黄鱼“的存在受益,但也有一定可能会因为这些财富而产生矛盾。

  家和才能万事兴,因为钱财这些身外之物,闹得不可开交,可能也不是先辈们想看到的吧。

推荐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