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冻鱿鱼原料系列

福建部分海域发现有毒赤潮这些海鲜不要吃!赤潮有哪些危害?

发布时间:2024-03-20 栏目:冷冻鱿鱼原料系列

  在这炎热的夏季,海鲜配啤酒是吃货们的最爱,既能一饱口福,又能缓解身心疲惫。近段时间,福建的沿海居民可不敢随便吃海鲜啦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原来在6月7日,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紧急预警,在福建部分海域发现有毒赤潮,让人们近期少吃贝类海鲜。此举引发广大网友热议,那么,什么是赤潮呢?

  6月以来,福建沿海居民的饮食能够说是十分单调。面对营养丰富、鲜美可口的鲍鱼、贝类等海产品,却是迟迟不敢下口。在6月7日,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紧急预警,在福建部分海域发现有毒赤潮,让人们近期少吃贝类海鲜。6月11日,官方又通报了几起食用贝类中毒的事件,使得当地人对海鲜望而生畏。

  赤潮,别名红潮,这是海洋ECO中的一种非正常现象。赤潮的颜色以红色为主,但海水有时也呈现黄、绿、褐等不一样的颜色。赤潮也分为起始、发展、维持、消亡四个阶段,每个阶段的影响力各不相同。每年4至6月,这是赤潮高发期,近年来因赤潮导致的贝类等海鲜中毒事件比比皆是。

  6月7日,福建有关部门一监测到有毒赤潮,于是及时提醒市民少吃海鲜,特别是赤潮污染海域的鲍鱼、黄瓜鱼、鲈鱼、红鱼、黑鲷、真鲷及贝类等海产品。这些海产品体内的毒素来源于赤潮中的浮游藻类,当这些生物吸食有毒藻类后,毒素会留在体内,特别是鱼肉、内脏中。如果不小心吃了有害海鲜,请及时就医。

  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多个,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域中浮游生物的数量猛地增加,随即发生赤潮现象。除此之外,人类活动也是引发赤潮的原因之一,由于现实中大量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入大海,导致海水富营养化,由此产生赤潮。这类赤潮往往是有毒的,例如这次的福建部分海域发现的有毒赤潮一样。

  6月7号,福建莆田南日和平潭等海域监测到有赤潮现象。后经相关工作人员验证,发现赤潮中含有毒素,会使得部分海鲜中毒死亡。于是,有关部门便发布紧急提醒,呼吁当地居民近期少吃贝类海鲜,以防中毒。除此之外,赤潮还存在着哪些危害呢?

  赤潮的第一个危害便是破坏当地海域的生态平衡,例如当大量赤潮生物聚集时,许多鱼类会因此窒息死亡。还有就是赤潮期间,这些浮游生物如果死亡,其尸体会产生变异,破坏当地的海域生态环境平衡。

  赤潮的第二个危害便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。例如部分赤潮生物会分泌有毒物质,使该海域的鱼、贝类等生物吸食后,其不会死亡,但毒素会留在体内。如果有人不小心吃到这些鱼虾,就会产生中毒现象,就像这次的福建赤潮事件。特别是麻酔贝类毒素,最严重时会让人呼吸困难而死亡。

  赤潮的第三个危害就是影响当地渔业的经济发展。很多沿海居民依靠着当地鱼类生存,赤潮的出现,首先会破坏该海域中的饵料基础,造成渔业减产。其次,会引起鱼、虾、贝等经济生物窒息而死。第三,会破坏当地的渔业生态环境,阻碍当地渔业发展。那么,赤潮该怎么样防范治理呢?

  6月7日,福建部分海域发现有毒赤潮事件,在网络上引发关注。面对来势汹汹的赤潮,我们有关部门该怎么样防范治理呢?这里说一下福建有关部门的处置方法,他们第一是紧急提醒福建海域居民近期少吃海鲜,其次是加强对该区域的赤潮检测,第三是对市场中相关海产品进行专项检查。

  目前来说,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能够治理大范围的赤潮现象,类似福建有关部门的处置方法已经是十分出色啦。面对赤潮,在物理上能采用粘土法,利用粘土对赤潮的絮凝作用,消灭赤潮生物。在化学上,能采用用药剂喷杀的方法。除此之外,还可通过鱼类、水生植物、微生物来抑制赤潮的扩散。

  正所谓治理不如预防,预防赤潮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先从源头开始。首先是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,这方面要先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,减少排放。其次是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,改善水体环境。第三是严防死守,不让外来有毒赤潮生物入侵。那么,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办法能够治理赤潮的?欢迎评论区留言。

推荐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