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48812】民国金条长啥样翠平鸡窝里的27根“黄鱼”值多少钱??
多年前一部电视剧《埋伏》红遍大江南北,而电视剧傍边翠平往鸡窝里藏金条那场戏给人留下了深入的形象。影片最终翠平把鸡窝里27根金条作为党费悉数上交了组织。看到这个当地很多人不由要问,按现在的金价这些金条得值多少钱啊?
民国时期,老大众将金条俗称为“黄鱼”。那时金条一般是不参加一般商场流转的,需到银行、钱庄兑换成银元,才干消费运用。身处骚动时期,略微有钱的人家,都会在家中备上两三根“小黄鱼”,以备不时之需。那金条到底是啥样子呢?电视剧傍边主人公拿着金条晃来晃去,总是看不清,十分困难来个特写还光线欠好,让我们没见过民国金条长什么样的人很是着急。
本年春季拍卖会有一件品相不错的“中心造币厂孙中山像五两厂条”,让我们有幸能够见到与《埋伏》那个时代彻底符合的金条什物。这枚厂条有孙中山旁边面头像和古代布币图画,在图画下方钤有“中心造币厂制”字样,原光状况,保存无缺。从这件孙中山像五两厂条的形制来看,与电视剧中的金条仍是有些收支的。
民国初年,国际各国逐渐的开端采纳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,黄金生意十分活泼,上海成为黄金生意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国际第三大金市。1935年,国民政府开端施行法币方针,严控黄金生意,规则凡持有黄金、白银现货者应向国家银行兑换法币,由政府会集收买黄金、白银,制止商场生意、流转。
抗日战争后期,国统区通货严峻胀大,法币价值降低。为按捺通货胀大,国民政府决议敞开外汇商场,施行黄金生意方针,举行黄金储蓄存款,收回法币,平抑物价。1945年8月,黄金储蓄存款连续到期,政府指令中心造币厂出产金条,之后交由中心银行空运到各地备用,以供民众兑换。制造金条原材料是由美国进口的四百两重金砖,中心造币厂直接进行切开,运用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制成各种分量的小金条。
中心造币厂铸造的金条,简称为“厂条”,是民国政府中心造币厂于1945年至1949年间铸造的,用于黄金储蓄存款到期兑付和战时暂时军饷,厂条以“两”作为分量的基本单位,按分量一般别离铸有10两、5两、1两、半两等数种规范,大克重厂条民间撒播较少。其时的老大众将一两重的金条称为“小黄鱼”,十两重的称为“大黄鱼”。每枚一面压有民国财政部“孙中山”“布徽”图画或“中心造币厂制”字样,另一面打有切当分量、成色及数量编号。
厂条上的编号代码表明不同的铸造厂,如编号代码以CK、CA、CC最初的,为重庆中心造币厂或昆明中心造币分厂出产的;编号代码以CB、CD最初的,是上海中心造币厂或南京中心造币分厂出产的。由此揣度,西泠拍卖2017春季拍卖会搜集到的这枚金条是1945年至1949年之间出产的,与电视剧演绎的时刻也彻底一致。政权溃逃台湾时,从大陆带走很多黄金,在台北造币上持续出产这种金条,款式稍有改动,但编码最初仍运用CD,这些金条成为退守台湾后的物资保证,也成为后来台湾经济起飞的重要物质基础。
新中国建立后,民间留存不多的厂条经过银行兑换、政府收回熔化,加之民间有将金条消融改做首饰的传统,到现在,民国时期的金条存世数量已十分稀疏,保存无缺的中心造币厂金条更是十分罕见,又因厂条由政府机构铸造发行,具有权威性和标志含义,故拍卖会搜集到的这枚“中心造币厂孙中山像五两厂条”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藏价值。
翠平的27根金条“大黄鱼”,依据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《中华民国权度规范计划》,以31.25公克为一两,共合8437.5克,按现在的金价也得值250万元人民币。但那时的购买力可比现在高得多!民国时期,1两金条大约折为30块银元(现大洋),而其时150块大洋就能够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,按这个规范,带着2017西泠春拍的这件五两厂条就能够在北京安家落户了。这270两黄金大约相当于8千多块现大洋,这些钱能够让翠平在老家买到几千亩良田成为一个大地主,或许在天津买几十幢他们住的那种小高楼变成包租婆。解放前一个中等财主的悉数家底也不过如此,这样看来这些“黄鱼”还真当值钱啊!
相传,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情报局局长戴笠,对黄鱼情有独钟,且常常组织手下不远万里从重庆远赴浙江为他购买甘旨的黄鱼。
戴笠的一个同学看到戴笠深受蒋介石器重,就想经过他弄个一官半职。他传闻戴笠喜爱黄鱼,就把父亲经商多年的积储悉数拿去换了6根金条,趁着戴笠回浙江老家省亲时送上,没想竟遭戴笠回绝,并痛斥:国难当时,大众食不果腹,若能把金条换成粮食给予大众,也是功德一件!
后来听邻居说:戴局长爱黄鱼,不爱金黄鱼。老同学大悟,游走鱼市买来几斤黄鱼油炸之后,放在菜篮子里用红布盖上,戴笠临走之时将菜篮子递上,戴笠掀开红布时,满面笑容,怅然接收。数日今后,这位老同学便收到了军统局的纳新告诉,并逐渐被戴笠选拔并重用。
故事传到坊间,大众就将金条俗称为黄鱼了。故事终究是故事,但乍眼一看,金灿灿的金条与黄鱼还真有那么几分类似呢。